欢迎光临兰州凯瑞德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又?叒叕来了!沙尘暴为什么无法彻底治理?

文章出处:兰州凯瑞德安全防护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人气:-发表时间:2021-03-16

顺应自然,加以保护,在适合造林的地方造林,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尊重自然规律,长久地坚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正道。

3月15日,一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席卷北京,一时间,北京沙暴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而早在去年5月间,同样受沙尘天气影响,一场“泥雨”的新闻刷了屏。

 

5 月 12 日,北京,被泥雨淋过的汽车

雨水混合着空气中的沙尘变成泥水落下,大量露天停放的汽车因此遭了殃。

沙尘天气与气候变化有关,春季是沙尘天气的高发季节,据统计,2000 年至 2017 年,我国平均每年会出现沙尘天气 13.6 次,2011 年至 2017 年,年平均沙尘天气次数有 10.3 次。此外,由于每年气候背景不同,部分年份也会出现波动的情况。今年全国已经出现了 7 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相比去年的 4 次已经明显偏多。

经过了 50 年的治沙运动,近年来我国的沙尘天气已经明显减少,沙尘暴也变得“温柔”了许多。但是作为气候现象,沙尘天气在短期内也不会消失,每年将会定期光顾。据 2018 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网站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沙尘暴发生频次反而呈递增趋势。

 

这也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已经举全国之力治沙 50 年了,但为什么北京还有沙尘暴?

无法根治的沙尘暴

“有人认为治理沙尘暴就是要让沙尘暴消失。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沙尘暴以前就有,现在有,将来仍会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式功说。

沙尘暴是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并且多在春季出现。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寒潮大风频繁,来自遥远西北的尘土被强风裹挟至高空,一路向东输送,沙尘暴由此而形成。

 

2002 年 3 月 20 日,漫天黄沙的北京

而沙尘暴出现的根源,在于土地荒漠化。“只要地球上仍然有沙漠存在,就一定会有沙尘暴的发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波表示。

根据国家林业局开展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中国有 45.13% 的土地受到沙化和荒漠化的困扰。北方地区的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是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48%。而且,除了境内的沙源外,影响中国的还有蒙古国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沙漠区等境外沙源。

 

2017 年中国荒漠化分区

受地理位置、水资源等因素影响,沙漠不会完全消失,这也是人类无法改变的现实情况。因此沙尘暴不可能根治。除了自然条件限制以外。土地过度开垦、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也是土地荒漠化的另一成因。

但是,人类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治理沙尘暴,减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要想改善或减少沙尘暴,就要尽量减少荒漠化的面积。

植树造林

1979 年起中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努力下,中国森林覆盖率迅速提升,从 1979 年的 12.9% 提升到了2000 年的 16.99%。到 2050 年,中国森林覆盖率预计将达到 26% 以上。 

近几十年来,中国沙尘暴现象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但是在强风面前,防护林也无法阻止沙尘暴形成。冷空气和大风影响范围垂直方向在 1500 米以上,大风天气里,二三十米高的防护林可以阻挡住部分粗沙和细沙,却无法阻挡被大风和寒潮带到高空中的粉砂和黏粒。

 

除此之外,三北防护林工程还带来了一些额外的隐患,即沙尘暴出现了新的沙源。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西北耕地以及河套平原半湿润地区耕地的沙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造成了新的问题。由此也引发了治理沙漠应不应该植树造林的争议。

沙漠应不应该植树造林的争议

1978-1995 年间,三北防护林工程每年约有五分之二的资金、劳动投入到了人工杨树的种植中,共种植了 400 多万公顷杨树林。到 2000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内人工杨树林面积已达 600 多万公顷(约 9000 万亩)。人工杨树作为速生林木,可以迅速增加森林绿化面积,但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了消耗地下水、病虫传播、人工林大面积死亡等问题。

由此可见,仅仅依靠种树来实现“防风固沙”是不现实的。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高明曾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格局不是以乔木为主的,而是以草为主的,还有一些灌木。在上述地区大面积种植人工林,被大自然淘汰是迟早的事。” 直到 2000 年以后,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才开始注重多树种混合林,不再建设单一树种林地。

其中,水源是最关键的因素。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曹世雄、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鲁晨曦以及沈阳农业大学讲师石小亮于 2017 年 2 月发布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造林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研究指出,“林地更新通常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而目前北方多数实施项目和当地水文、土壤、气候和地形不相适应。” 

实验表明,8 年生杨树林的水分蒸散量大于同一时期的降水量。因此,本身需要消耗大量水的树木或灌木必然会吸收深层土壤水来生存,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当地下水位下降,浅根性植物将无法生存,由此便会加剧当地水资源赤字并会引起像沙尘暴和水土流失的生态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地下水的减少和造林死亡率的增加。

据《京华时报》报道,2013 年,距离北京不到 200 公里的张家口坝上草原杨树林曾出现了杨树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衰死和濒临衰死的杨树共有 50.7 万亩,占杨树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片林地在 21 世纪头十年为京津地区减少封杀侵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该片林地除了树龄短的原因以外,坝上地区 2000-2010 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也是防护林加速衰死的一大原因。

 

2013 年,张北县西关林区,大片大片的杨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图源:京华时报

对此,国家林业局于 2014 年发布了《关于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应对全国人工营造的各类防护林陆续进入成熟期、过熟期,且老化衰败现象日益严重的现象。

大自然又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要想防风固沙,种树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沙尘暴作为一个气候现象,也将一直与我们为伴。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尊重自然规律,一点点地减少沙尘暴所带来地影响。

“顺应自然,加以保护,在适合造林的地方造林,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尊重自然规律,长久地坚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正道。”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式功说。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此文关键词:北方沙尘暴,雾霾天气,怎么防雾霾,怎么防沙尘暴,沙尘暴的危害,治理沙尘暴,沙尘暴为什么不能根治,防尘口罩,防尘口罩能防沙尘暴吗

返回顶部